革命时期中国农工民主党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历程
中国农工民主党,其前身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最早的一个民主党派。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的左派领导人宋庆龄、邓演达、彭泽民等,为了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酝酿改组国民党,建立新的革命政党,继续领导国民革命。同年11月1日,邓演达同宋庆龄、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即《莫斯科宣言》。
1928年春,在上海的一部分国民党左派和一部分脱离共产党的人士以中华革命党的名义进行组织活动和政治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有谭平山、章伯钧等。1930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国,立即着手组织讨论新党章的政治纲领,筹建党中央领导机构。8月9日,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会上邓演达宣读了《我们的信条》——“我们的哲学观点是历史的唯物主义”;“我们的事业是继续孙中山三革命”;“我们的任务是实现中国平民革命,解放全中国,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这一纲领性文件。
《政治主张》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独立的”、“封建势力支配的”社会,“还是前资本主义的时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者、封建军阀地主以及依附前两者为生的高利盘剥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平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彻底的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要使中国民族完全解放,要使平民群众取得政权,要实现社会主义”。
为了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实行平民革命,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十分重视武装斗争,力图建立革命的军队,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武装,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邓演达认为,“革命的政党夺取政权的惟一方法,是发动群众与组织群众。”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凭借邓演达过去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影响和地位,争取和分化国民党军队,与他们结成反蒋军事联盟。1930年11月初,邓演达组织了黄埔革命同学会。在半年的时间里,黄埔同学会会员和受其影响的黄埔生达五千余人,占当时黄埔生的一半,形成了一股与蒋介石相对峙的力量。
1931年6、7月间,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拟订了武装起义计划,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邓演达的行动,使国民党政府惶惶不可终日,蒋介石出赏金30万元,通缉邓演达。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倒蒋起义功亏一篑。邓演达在狱中英勇不屈。蒋介石拉拢他,许愿只要邓演达解散组织,他自己任总司令,由邓演达任副总司令。邓一口回绝,并说:“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后来,邓演达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时年36岁。
邓演达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周恩来对邓演达有极高的评价,他说:邓演达“赞成土地革命,能与我们长期合作,是国民党中的左派”,“他和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一致。他积极主张摧毁封建势力”,他“这人的人格很高尚,对蒋介石始终不低头。”
1957年,国务院拨专款,将邓演达烈士的遗骸,由殉难处迁葬于紫金山山麓中山陵左侧,与廖仲恺墓左右对称,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左右两大助手。墓前竖立着刻着何香凝题写的“邓演达烈士之墓”高大石碑。1961年,朱德为纪念邓演达殉难30周年,亲笔题词:“择生先生在大革命时期艰苦奋斗,最后为反对蒋介石集团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怀念的。”邓演达在革命中创立的功绩,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与怀念。
邓演达牺牲后,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公推黄琪翔主持党务。1935年11月,临时行动委员会在九龙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决定改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并发表了《告同志书》,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所提出的各党各派合作抗日,共赴国难的号召,积极同共产党合作。
黄琪翔,邓演达的得力助手,在他的领导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执行了“倒蒋抗日”的行动纲领。1932年,黄琪翔组织义勇队和救护队,支援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3年春,他派大批同志赴张家口参加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同年11月,蒋光鼐、蔡廷锴在福州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他担任成立大会的执行主席。“福建事变”失败后,他出走德国。抗战期间,黄琪翔先后担任第八集团军的副总司令、总司令之职,率部队与日军浴血奋战。1938年,他曾和周恩来一道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彼此坦诚相处,亲密合作。武汉失守后,他调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宜枣战役,激战七天七夜,敌军一无所获,获得“华胄”荣誉奖章。太平洋战争爆发,黄琪翔调任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中印公路东段警备司令,指挥滇西远征军作战,为打通中印公路立下汗马功劳。
在八年抗战中,黄琪翔转战东南,几次指挥大兵团作战,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在抗战烽火中,他和周恩来、叶剑英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为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黄琪翔坚决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建国。为回避内战,他请求出任中国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他回国述职,蒋介石决心将内战打到底,他便毅然出走,化装潜往香港,从此公开和蒋介石政府决裂,积极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9月,他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7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党名为现在的中国农工民主党,选举章伯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彭泽民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积极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开展了爱国民主运动和军事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工党的成员主要是公职人员以及与经济建设有关的中上层人士和医务工作者。1949年11月14日,中国农工民主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干部会议。大会的决议指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在毛泽东旗帜下,完成本党的历史任务,以共同纲领为本党的行动纲领,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