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农工党江阴市委
近几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市委、市政府提出江阴城市建设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江阴城市建设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江阴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挑战也日益加剧。在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保持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和发展后劲,从而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又能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问题。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人们普遍认为城市是一种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受社会经济系统的强烈影响,还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如果违反城市生态系统的固有规律,光凭人们的主观意志去规划和建设,势必成为一座畸形发展、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人们难于居住与发展的城市,所以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新型现代化城市成为人们的自然选择,建设生态城市理所当然成为城市建设的最佳目标。事实上,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本地区下一轮城市发展和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市委、市政府早在2000年江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成功后就提出过“巩固创模成果,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适逢新世纪江阴市跨越式大发展之机,把江阴建设成为生态城市也将成为城市建设的总目标,这是我市环境建设的新突破,必将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所谓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态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资源潜力而又能保持永续利用,其目标是建立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
从上述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城市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出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简单地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它的发展目标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比经典的以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更强调城市自然属性的重要。
生态城市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对所走过的城市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江阴城市建设在历经工业化带来的种种弊端之后同样需要这样一次否定,因而必须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
江阴生态环境现状
实际上,江阴建设生态城市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所决定了的。从人口资源来看,江阴全市总面积为988平方公里,人口为115万人,人口密度达1160余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0.7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耕地资源仍在加速减少。境内无重要农、林、矿产资源,是一个典型的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平原地区;从环境保护来看,江阴近几年工业化进程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先天不足,以至全市环境污染与环境容量之间矛盾日趋尖锐,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难以好转;从城市建设来看,城区空间结构布局有待调整,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市区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噪声(主要是交通噪声,特别是大桥高架产生的线状噪声)、废气(主要是众多燃煤锅窑炉产生的烟气、建筑扬尘等)、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处理还待进一步加强;从城市发展来看,江阴城市化水平为42.1%,低于苏南地区城市化的平均水平51.7%。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小城镇建设及城区建设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明确。凡此种种,已经开始阻碍我们江阴的健康发展,迫使我们寻求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江阴发展现状的分析,根据对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共同理解,为把江阴建设成为新世纪高标准的生态城市,提出以下建议:
一、确立实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抓好全市生态规划
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我市全面建设一流生态城市作为下一阶段城市发展的重点目标来抓,并成立专门决策机构或领导小组督促实施、迅速落实,争取3—5年取得明显成效,从而在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创立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特色,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要把建设生态城市目标始终作为江阴市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并体现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去。有必要请知名专家权威对我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作全面规划和设计,并将生态规划有机融入城乡总体规划,改善目前生态规划滞后,城市部分空间扩展失序的状况,从而调整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结构形态,确保规划“龙头”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规划要重点关注能源结构调整、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置及无害化、绿地系统、交通网络及生活住区等方面的生态建设,并注意挖掘我市历史、人文方面的资源。
二、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创建优良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的视角来衡量城市发展,要求城市“做大、做强”的同时更要注意“做优、做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举措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我市绿化一直存在分布不平衡,新建道路缺乏绿化,老城区绿化偏少的特点,今后应在旧城改造的同时继续花大力气建设一批高品位绿化带,不遗余力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可在城区原有的草地、公园、河流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一些相当尺度的人工湖泊、草地、公园和森林带,通过景观轴线与道路网络,把景观与建筑组群有机结合,从而构建与城市发展相平衡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体系。
由于目前江阴市城区东、西两侧分别受开发区东区、西区夹击,南部又有几个小型工业园区围绕。除今后城市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以外,还迫切需要在这些开发区与城区之间建立充分的生态缓冲带或生态走廊,利用绿色屏障隔离可能的不良影响,从而为城市的良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的区域性生态保障。
三、加强环境管理力度,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着力加强环境管理力度,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减少污染总量排放,全面改善我市环境质量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之一。首先应确立“搞工业发展不能牺牲环境”的指导思想,认识到“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建设优良环境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营造全社会都来支持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大力推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审批标准,拒绝污染项目堵住新的污染源,全力发展、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住宅产业等与生态城市相协调的朝阳产业,建立完善的生态工业体系。再次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环境管理力度,严格行政执法,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
四、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延伸和基础,应将城乡统一纳入生态城市的建设范畴。因此江阴的生态城市建设要一手抓城市生态建设,一手抓农村生态建设,城乡互为一体,共同前进,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表现。建议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生态农业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江阴市已有多处生态农业示范点,最近华士、新桥等地还出现了规模很大生态林园,这些都是值得效仿和推广的好作法;二是要抓好小城镇生态建设。特别是要高起点规划中心镇,加快农村“三集中”实施速度,加强绿化、道路、生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小城镇“做优、做美”,从而分流城区人口,减少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压力;三是加强工业园区环境建设。我市当前如火如荼的工业园区建设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工业园区较易将工业污染集中处理,但前提是要完善的治理设施和规章制度,并按照“三同时”的要求贯彻实施。工业园区选址一定要充分论证,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决策失误。四是要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要加强对废弃宕口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修补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景观。江阴有十分珍贵的长江岸线,具有较丰富的滩涂资源,但多数已遭到沿江开发的侵蚀。要重新审视这些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的重要性,建议在石庄、申港等地划出一定面积的滩涂湿地保护区,这是沿江开发环境保护中不应忽视的内容。马镇徐霞客故居一带湖面、荡滩较多,生态状况良好,湖水较清,野生芦苇丰富,白鹭、野鸭等鸟类出没其间,是江阴腹地难得的一块天然湿地。建议设立湿地公园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为江阴市生态建设再推出一份精品。
五、加强宣传教育,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城市
我市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成功先例,具有丰富的创建经验,更有热爱家乡,敢争一流的江阴人民,只要充分宣传,广泛发动,营造建设生态城市的热烈氛围,就能吸引广大市民关心生态建设,接受生态理念,实行生态生活方式。因此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将环境道德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畴,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全市人民生态意识,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江阴人民是建设实现生态城市的关键。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生态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质量”,生态城市是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的重要标志。江阴建设生态城市,已是势在必行,不仅是保护和改善我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要思想认识统一,战略规划切实、方法措施有力,江阴人民建设人居环境优异,经济发展迅猛,社会事业发达全面发展的生态城市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到来。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