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工业园区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农工党江阴市委
近年来,工业园区逐渐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全市各类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园区经济已成为一支推动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强大力量,其发展不可限量。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聚,形成规模优势,从而更易于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事关今后一个时期江阴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综合竞争力,也关系到我市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是否仍能保持稳定乃至逐步好转。因此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工作,使园区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保护协调发展。
经过这几年扎实有效的环保工作,我市绝大多数园区从建设一开始就十分注意环境问题,比较好地履行了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各项环保制度。但是由于大规模的园区建设实际上还在开始阶段,而且各类工业园起点不同、规划悬殊,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从环保角度及时审视这些苗头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完善园区建设。
从当前来看,园区建设中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是环境容量不足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本来我市原有的工业经济结构和总量已经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工业园区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集中区,从而给本已不太乐观的环境质量雪上加霜。这种情形最容易在江阴市的东部地区出现,那里工业十分发达,大气污染与水质污染问题一直就困扰着大家,众多的工业园项目将继续加重严峻的环境形势。
二是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缺乏全市性统一规划,除江阴经济开发区外尚有一批小型乡镇级、村级园区尤其缺少规划指导,一定程度上存在短期行为。小数工业园区工业项目和商业居住没有足够分离,存在引起环境纠纷的隐患。几个大镇的一些园区从目前来看还不足以引发问题,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江阴要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市,现在的园区将来势必要成为市区的环保难题。一些乡镇各自为政,以地方发展为重,不利于环境污染集中处理,因而从全市角度来看,这些园区明显缺乏高起点、高标准的超前气势。同时,全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也缺少规划,使各工业园区的污染处理厂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是不少工业园区特色不足,同质竞争激烈,一些传统的污染项目反复得到青睐,造成很多园区都引进相似项目(如印染、钢铁、化工),不仅可能大幅增加污染总量,而且将这些污染分布到全市各地。比如,我市各主要园区都在大力发展大气污染十分突出的钢铁产业,拿市区为例,江阴的东部有兴澄特钢、南有花山钢厂、西有西城钢铁、长达钢厂、联合铁钢等,通过几年市区与这些钢厂的同步增长,钢铁业的大气污染必将成为一大问题。
四是一些园区建设资金紧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少乡镇园区开发资金并不十分宽裕,在完成了“三通一平”后,所剩无几,往往在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铺设等环保设施方面相对迟缓。不仅威胁了园区的正常运作,而且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我们认为,在园区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多是发展过程的正常现象,关键是在这些问题出现时要及时调整,避免更大的损失。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今后一个阶段的园区建设中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用生态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工业园。我市在2004年将启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园区建设也可以借此时机,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档次,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将目前的园区形式逐渐建设成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成为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其目标是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 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物的少排乃至“零排”。江阴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工业发展态势迫切需要这种新型工业园区模式,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既使工业园区富有特色,有利于招商引资,又使环境问题得以长治久安。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关键在于规划设计,从而使企业形成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国际、国内已有对发电、炼钢等行业实施生态运作的成功先例,这些对我们江阴的同类型行业极具借鉴意义。
二是要重视环境保护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不放松,控制环境污染。将全市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环境规划并严格实施。要打破行政地域的限制,做到全市一盘棋,避免各行其是。现在环境规划已在全市总体规划中占有突出位置,特别是我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即将实施,所以一定要从长远着眼,认真实施,走生态建设的道路。
要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这个老大难问题,我市的一些强项行业污染较重,还要实行裂变式的跨越式大发展从长远来看可能得不偿失,不如趁着全国宏观经济不断向好时机,及时调整园区投资导向,逐步改良工业结构。江阴已经有足够的资本积累来提升传统产业向低污染、低消耗的行业发展。特别是一些乡镇小型园区特别是注意这个问题。乡镇工业园区应从形成特色入手,切实避免“低、小、散”,真正做到企业集聚、资源共享、产业升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提升、工业结构调整的载体。
三是增大环保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园区建设要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引进多种投资方式,优先安排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集中供气、集中污水处理一定要及早规划,超前建设。事实证明,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园区,也创造了优良的投资环境,使招商引资工作也比较容易开展。今年以来,很多乡镇工业园区大力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由于种种原因,管网铺设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尽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已成为不少园区十分急迫的事情。另外,随着全市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工业园区也有进一步合并的问题,污水集中处理程度也相应要求提高。从处理成本和处理效果的角度来看,全市将来只会存在为数较少的大型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这些大型污水处理厂如何分布,如何与目前出现的小型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无缝结合还需要作深入探讨。
四是加快园区外污染企业的入园工作。当地乡政府应积极鼓励园区外的大批污染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突出的环保集中处理优势,实施集聚发展战略,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布局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结合这些污染企业的集中,调整企业结构,促进这些企业改变生产产品、工艺,达到提升产品档次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五是大力推行园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园区推行ISO14000标准,不仅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环境行为,促进企业环境问题的持续改进,还有助于消除国际贸易中各国就环境问题而设置的非关税壁垒。目前我市已有20余家企业、仅一个小型工业园(申达工业园)通过了ISO14000的认证。建议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市各类工业园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苏州新区是我国第一家实行ISO14000认证的大型工业园区,它的经验表明,园区环境认证使区域内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减轻了环保部门的管理压力,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的一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种的“双赢”的可喜局面。